诸善之争中的平衡

以下是引用:

不平等问题非常复杂,它有A面,也有B面。《小丑》中的悲惨世界叙事、受害者叙事、阶级战争叙事,虽然逻辑很平滑,但套到现实中,却有很多“不合身”之处。可能有人会说,把问题说得严重点有何不可?这有助于社会形成改革共识,不是好事吗?其实,这就又回到我们在前面讲到过的,不成比例的悲观主义或许满足知识分子改造世界的激情,却可能带来错误的解题思路。

如果更重要的问题是贫困而不仅仅是贫富差距本身,那么解题思路就应该注重激励投资和就业,也就是创造财富,而不仅仅是再分配财富。

Continue reading "诸善之争中的平衡"

读《可能性的艺术》

在读《可能性的艺术:比较政治学30讲》(刘瑜),刘瑜不愧是公共写作领域经验丰富的作家,作者流畅的使用浅显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学术概念,为这本科普向的作品增添了许多亮点。

学术有路线之分,民间也有观念之争,大多数时候网络上的争论之所以低效可笑,正是因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参差不齐鸡同鸭讲,甚至干脆就是菜鸡互啄,没有“讨论”只不过分立场站定,试图争个我对你错。

Continue reading "读《可能性的艺术》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