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与就业、经验与学习

“我深信,用机器代替人力往往会大大损害劳动者阶层的利益。”
——1821年,李嘉图。

再伟大的学者都有其历史局限性,李嘉图的故事与马尔萨斯的故事如出一辙,本质而言,这是同一个错误。

马尔萨斯的陷阱理论简而言之是:“因为资源是有限的,人口却一直在增长,所以到达某个平衡点之后,必然就陷入崩溃和衰退。” 这是对农耕时代的精确洞察和总结,但看似简洁优雅的推论,也假定了两个重要变量:生产效率是基本不变的、人口生育率也是差不多恒定的。随后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社会分工和之前两千年的经济规律,马尔萨斯就悲剧了。

Continue reading "技术与就业、经验与学习"

公司转型与文化形成

刚开始读《刷新: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》(萨提亚·纳德拉),一个小事例体现出来三个要点:

1, 纳德拉的价值导向里,客户需求大于公司传统文化。这可能也是他为什么是硅谷最成功经理人之一的重要特点。也是微软为什么在近几年,能够如此的开放的拥抱开源社区的原因。

2, 科技公司的发展过程中,转型是必然,越大就越难。在大型科技公司里,微软算一个转型成功的,亚马逊、Google 勉强算半个,苹果、特斯拉、Facebook、Netflix、Intel、AMD 都还没有实现。

Continue reading "公司转型与文化形成"

诸善之争中的平衡

以下是引用:

不平等问题非常复杂,它有A面,也有B面。《小丑》中的悲惨世界叙事、受害者叙事、阶级战争叙事,虽然逻辑很平滑,但套到现实中,却有很多“不合身”之处。可能有人会说,把问题说得严重点有何不可?这有助于社会形成改革共识,不是好事吗?其实,这就又回到我们在前面讲到过的,不成比例的悲观主义或许满足知识分子改造世界的激情,却可能带来错误的解题思路。

如果更重要的问题是贫困而不仅仅是贫富差距本身,那么解题思路就应该注重激励投资和就业,也就是创造财富,而不仅仅是再分配财富。

Continue reading "诸善之争中的平衡"

读《可能性的艺术》

在读《可能性的艺术:比较政治学30讲》(刘瑜),刘瑜不愧是公共写作领域经验丰富的作家,作者流畅的使用浅显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学术概念,为这本科普向的作品增添了许多亮点。

学术有路线之分,民间也有观念之争,大多数时候网络上的争论之所以低效可笑,正是因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参差不齐鸡同鸭讲,甚至干脆就是菜鸡互啄,没有“讨论”只不过分立场站定,试图争个我对你错。

Continue reading "读《可能性的艺术》"